职业大赛
培育大国工匠 共建“一带一路” --参加“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的几点思考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李颖 贺保华 王素香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以“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为载体,通过合作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动人文交流,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多元化办学渠道,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

     关键词:工匠精神;一带一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合作


      6月28日,第二届“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中国赛区比赛圆满落幕。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参加国际轨道列车驾驶技术赛项,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是学院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首次参加国际大赛并获得佳绩,同时也使参赛师生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引发了诸多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2020年12月10日的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当前中国在建设制造强国和中国创造的道路上飞速发展,打造一支庞大的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工匠大军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一、弘扬工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职业院校学生是工匠大军的主要来源。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感培养的内在要求。

(二)培育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职业院校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1.注重挖掘典型,加强宣传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犹如一面鲜艳、高扬的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能够鼓舞人们攀登高峰的斗志,激发人们攻坚克难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要善于学典型》一书中指出,“‘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例如,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校友刘钰峰就是先进典型的代表。刘钰峰是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99届内燃机车专业毕业生,现任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丰台机务段宣传助理员,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副主席(兼职),党的十九大代表。曾任“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班组党支部书记。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最美铁路人”等荣誉称号。学院成立了“毛泽东号”机车司机长刘钰峰技能大师工作室,把“毛泽东号”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开展“开领袖车,做领军人”德育讲座及“最美奋斗者”集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并邀请技能大师到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指导,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的力量,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

2.强化“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培育“工匠精神”,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要挖掘本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彰显“大国工匠”的精神力量;要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强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收获,在专业技能上有提升,事业追求、职业情怀、价值操守和职业素养等工匠精神也有新领悟。

      例如,在机械钳工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引入“大国工匠方文墨”的故事。方文墨是航空工业沈飞标准件中心钳工、高级技师、方文墨班班长,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和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全国和省、市荣誉称号。25岁成为沈飞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26岁荣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机修钳工冠军,29岁获评航空工业集团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作为大国工匠的代表,多次在中央媒体展现青年技工风采。

      通过观看方文墨视频,学生对钳工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方文墨从普通钳工到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从中学习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而言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校园主流文化被削弱、学生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出现改变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思想多元化和文化价值出现徘徊等特点也逐渐显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

       在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宁安路校区有一座懋华亭,凝聚了学院一直秉承的“懋华精神”。“懋华精神”的历史内涵体现为不畏强国、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勤政务实、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恪尽职责、勇于担当的职业操守。这是学院始终传承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校园文化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2022年,学院提出“双援(援疆援藏)精神”“火车头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更深领悟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二、促进技能成才,立志技能报国

       技能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以赛促教,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现了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引领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杠杆。参加大赛的过程也是学校及教师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与行业对接、拓宽专业视域、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同时,教师可借助大赛平台,进行教学评价和诊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促进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在备战第二届“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期间,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的裁判员和指导教师在国际轨道列车驾驶技术赛项中学习了大赛使用的模拟操作系统,熟悉了大赛规则及国际标准,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激发了活力。

(二)以赛促学,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

       大赛使技能更精湛。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的有效平台,是促进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精湛的专业技术与过硬的实践技能是学生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必备基础。通过参加技能大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成才与就业观念,营造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勤学苦练的动力,实现以赛促学的效果。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首次参加了第二届“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国际轨道列车驾驶技术赛项,在备赛过程中,学生克服困难、刻苦训练,最终获得了可喜成绩。通过参加比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技能报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练就过硬专业技能,立志技能报国。

       要做到技能报国,就要树立爱国奉献的远大理想,就要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是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将“惊涛骇浪”般的功勋“深潜”在人生大海之中。南方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他的工作是研磨高铁列车的定位臂,这个部件相当于列车的“脚踝”,研磨的空间仅仅有50微米,甚至小到20微米。有统计显示,从宁允展和他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400多列复兴号动车组,奔驰20多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万多圈。由于在高铁研磨领域贡献突出,宁允展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荣誉。他们是技能报国的榜样,是青年学习的楷模。

三、拓展国际合作,培育大国工匠

      在中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提升技能人才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中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指示,希望职业教育从院校到社会内外兼修,齐头并进,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注重教育文化交流,才能为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石,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培养合格的、职业的、专业的人才。如何让更多青年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我们还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教育文化交流

      根据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和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文件要求,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和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将职业教育置于世界大背景之中,促进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在新时代职教发展背景下的生存能力,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22年6月23日,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比勒费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就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补充协议进行了签约,这标志着双方合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也意味着两校将展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赴德兴趣,将好的教育资源“引”进来,将好的学生和老师“送”出去,提高教育服务“一带一路”能力,为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两校师生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二)国际技能大赛助力大国工匠成长

       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首都两区建设,54所中外职业院校创建组成了丝路工匠国际合作联盟,培育了“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品牌,通过大赛展示各国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检阅学生技能水平,扩大一带一路沿线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第二届大赛采取“云端竞赛”方式,学生在国际平台上与众多选手同台竞技,中外多赛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技艺切磋,多个国家裁判采用线上执裁、联合裁定的方式进行评分,既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验实际操作中的应变能力,为培育大国工匠提供了更广阔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以“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为载体,通过合作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动人文交流,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多元化办学渠道,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 邓琳劼. 培育工匠精神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12

[2] 李十芬, 杨朝阳. 对工匠精神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培育路径的几点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2

[3] 王吉平.对标大国工匠 建设技能强国[J].中国电力教育,2021,6

[4] 方文墨事迹介绍[EB/OL].中工网,2019-6-20

[5] 龚宝瑞. 让技能报国成为青年追逐的梦想[EB/OL].共产党员网,2019-11-18

[6] 于海军.宁允展:咫尺匠心 诠释极致[J/OL].民生周刊, 2022-04-19

Онлайн-консультация

С понедельника по пятницу 9:00-18:00

13439517215

wecoedu@qq.com

丝路工匠媒体链接:

Bilibili头条知乎微博

秘书处:北京威酷国际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Консультация Телефон
Официальный аккаунт
В начало страницы
分享按钮